国考降温反映求职者趋于理性
- 职场资讯 -
就业动态
-
中国教育在线
-
- 更新日期
2014-10-30
2015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(简称“国考”)资格审查工作已于10月26日18:00结束。2015年“国考”共招录22248人,创历年新高,而国家公务员局公布此次共有140.9万人通过资格审查,比去年少了11.5万人,同时也是三年来报名人数的最低水平。另今年国考平均竞争比例也创下了五年来最低,从2011年的85:1回落到64:1.(10月28日 中国在线)
计划经济年代,人们常说公务员是铁饭碗,既没有下岗失业之虑,也无贫病无着之忧。虽然相比之下,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奖金更多更灵活,让拿死工资的机关干部羡慕。但是近年来,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化,企业用工已经实现了岗位能上能下、人员能进能出,事业单位改革也已开始,而公务员的待遇随着经济发展在逐步提高,保障性也丝毫不差于过去,因权力而产生的各种机会、好处乃至灰色收入,都在让铁饭碗变得越来越像金饭碗。怀着这样的心态,国考在2011年之前一直持续升温,“万里挑一”的惨烈之状不忍直视。
但是,这两年公务员考试“热潮”却消退了,笔者认为这是中央一系列改革的效果体现。在很多人眼里,“公务员”意味着稳定的收入、可靠的保障、上升的通道、较高的社会地位,以及种种有含金量的福利。但十八大以来,从“八项规定”到“六项禁令”,正风肃纪的紧箍咒越念越紧,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更是让“公务员”这个职业回归服务的本质。公务员的稳定、福利和地位都愈来愈趋向理性化,这是公务员考试热消退的直接原因。
“学而优则仕”,如今的“国考”在重复着这样的传统观念,全国140万人报名赶考公务员,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其他职业吸引力的减弱。当一个国家的精英都奔着公务员队伍而去,都热衷于当官、分配财富,而不是去从事创新性生产工作,去创造财富,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不但会受到影响,也会导致人才的浪费:一些硕士、博士本可以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岗位上做出更大贡献,倘若从政,其专业价值、学术价值、创新价值就不能全部体现。
公务员考试“热潮”的消退,也是当代求职者就业观趋于理性和科学的表现。过去的大学毕业生和部分待业青年,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行政管理这份工作就盲目报考,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务员考试的热度。而今,求职者们的就业观趋于科学化,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,制定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。
国考降温是众望所归,也是大势所趋。如果要让“降温”成为常态,最根本的还有赖于公务员制度改革。事实上,公务员只是诸多行业的一种,且应以“为人民服务”为岗位属性,本来就不应成为“高人一等的香饽饽”。由此而言,不仅要逐步打破“铁饭碗”“金饭碗”,还应把其薪酬分配、社会保障等纳入社会化范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