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外来白领”与“本地白领”的差别
- 职场资讯 -
白领一族
-
新京报
-
- 更新日期
2007-11-08
同样地奋斗,赚的钱一样,平等地纳税,为什么外来务工者的白领标准要加1800元,这1800元是户籍制度带来的非正常成本。
中国社科院日前公布了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,共分七个档次:香港以18500元高居第一档次,上海、深圳、北京等位居第二档次,在北京一个人月收入5000元算白领,而第六、第七档的白领标准到了1000元以下。
因为牵涉到社会敏感的阶层定位和公众敏感的收入神经,这个白领标准在网络上几乎遭遇到网友一边倒的板砖“炮轰”,网友们纷纷抱怨“收入够白领标准但毫无白领感觉”、“这个白领标准是温饱标准吧”、“这个标准三个月才能买一平米”。
这个白领标准毫无收入区分和阶层定位价值,但专家确认城市白领标准时的一个计算方法挺有意思:外地务工者要想当“白领”,还要在“当地白领”的基础上再加1800元———一个北京人月收入5000元就达白领标准,而一个外地来京务工人员要想当“白领”,收入得达到6800元。
按理说,现代城市中每个人的身份应该是平等的,按照白领的标准,达到某个收入数额就是白领,根本不应区分本地人和外来者。
这种白领标准的城市内差异正反映着中国的现实:在户籍以及由此产生的福利壁垒下,虽然在同一座城市生存和发展,但一个外来者要比一个本地人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价。就业得看户口,许多就业机会只对本地人开放,外地人就业会受到限制;子女教育得看户口,没有本地户口的话得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;没有本地户口,不能买保障性住房。
1800元的白领标准差距,就是外来务工者待遇与市民待遇的差距,就是户口包含的福利壁垒———你不是出生在这座城市,你的户籍身份即意味着你要付出更多。
有一篇著名的网文叫《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》,读来让人非常心酸:在户籍造成的壁垒下,一个农村孩子奋斗18年才能成为城市白领,才能和城市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———这种不平等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,同样一座城市里,一个外来打工的人要付出高得多的成本、经过更多的奋斗、赚更多的钱,起码每个月收入得多1800元,才能获得与本地人平等的白领身份。同样地奋斗,赚的钱一样,平等地纳税,为什么外来务工者的白领标准要加1800元,这1800元是户籍制度带来的非正常成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