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生教育终于显露“价值危机”
- 职场资讯 -
最新动态
-
东方早报
-
鲁宁
- 更新日期
2007-01-24
200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落幕,昨日,早报头版头条以《15年考研热出现拐点》为题,对国内硕考热降温现象作了多角度的报道。
在国外,研究生教育承载的社会功能相对单一。在国内,尤其是本科教育采用大跃进方式发展的这些年里,研究生教育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十分繁杂,社会和政治的功利化倾向日益沉重。由此,考研降温现象势必引起社会各界的格外在意。
倾向性的意见认定,考研热拐点的出现受供求关系牵引,硕士“工厂化生产”带来的供求失衡是降温的主要原因。该分析是显见原因之一,但用市场理论作解释工具说服力不够,因为市场理论遭遇“中国特色”难保不失灵。
还有意见认为读研反而更难找工作,多“耗”上三年的成本投入与就业后的薪酬回报比读本科更不经济。成本收益不对等说也有道理,却停留于就事论事层面。另有读研收费调节说,收益调节尚在试点,或许有影响,但未必是主因之一。
我们以为,考研拐点的出现势属必然,用一句老话就叫物极必反,前些年的中国股市和开发区建设的一窝蜂都是如此,“跨越式”发展研究生教育又如何能不陷入物极必反的宿命!
如果敢于承认现实,国内研究生教育从“硕教”到“博教”,早些年就“病”象频生,积累到一定年月必有彻底做“滥”的一天。考研降温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拐点,预示着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已经病入肌理。
所谓“滥”,指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评价(包括诚信)危机。直击其要害(痛处),就是研究教育的价值危机。于“价值危机”,首先又数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贬值乃不争事实,无论何种教育,闹腾到质量贬值的程度,势必导致硕士的社会评价度降低,市场性价比降低———这是一系列连锁反应,是一连串事件集合,拐点恰系表象之一。
一个硕导带10个硕士太少,带20个不算多,带30个大有人在。如此这般“量产”,硕导犹如“羊倌”,在读硕士形如“羊群”,读研视同“放羊”;硕士论文答辩排队,半小时一个……研究生在市场化社会的价值何能不贬值?!培养目标是教育中最基本和核心的内容。如果说现阶段中国本科教育致力于培养通识人才,那么“硕教”的培养目标可定义为:培养一定方向的以中级为主的科研人员或做学问的人。这也是发展研究生教育务必坚守的基本办学方向。
可是中国“硕士教育”的现状又如何呢?我们摒弃教育规律,将其视作“伟大的发展成绩”;本科生就业压力骤升,又将超量扩招研究生视作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的救命稻草之一。如此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急功近利,反映到研究生身上,其身价哪能不贬值?
考研热降温,不值得大呼小叫,真正值得全社会尤其是教育主管方痛彻反思的,是国内研究生教育的价值危机仍在继续发展蔓延。通常而论,某件事情彻底做“滥”之日,往往也是改革共识达成之时。假如能借助降温带来的“疏缓”,就势对国内当下早成“脱轨”之态的研究生教育进行大幅纠偏,重新定义教育的目标、培养质量包括招生方式,那么对考研的、带研的、做家长的、包括全社会都是幸事。
要挽救研究生教育出现的“价值危机”,MBA教育的一些经验也许值得借鉴。MBA教育收费高,培养目标更明确,教育结果的反馈也更直接,因此MBA自身品牌的培育,已然成为区分良莠的最重要手段。在此过程中,一些优秀品牌MBA的学费能不断提高,而另一些品牌却在做“滥”中被市场抛弃。珍惜品牌,提高教育的价值回报,这是研究生教育避免更大价值危机的途径之一。当然,治本之道还在于大刀阔斧的改革,且须在整个高教改革的一揽子框架内才能进行。